首页
>新闻资讯>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带来复苏希望
  【特别关注】
  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较大不确定性,然而“一带一路”建设却并未止步,甚至在逆风中加速前行。包括中巴经济走廊在内的诸多中巴经济社会合作项目近期纷纷驶入快车道,巴基斯坦经济也因此展现出较大的韧性和复苏潜力。正如巴基斯坦总理伊姆兰·汗所强调的那样:“中巴经济走廊项目在任何情况下都将完成,因为它是巴基斯坦光明前景的保证。”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特殊时期,“一带一路”和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对于项目所在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承托和保障作用。
  1、在建项目稳健推进
  中巴两国的建设者们在疫情期间携手同行,在保障中巴员工生命安全和严格遵守巴政府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全力保障中巴经济走廊以及其他在建项目向前推进。
  以走廊首个水电投资项目卡洛特水电项目为例。3月10日,在巴基斯坦出现疫情后不到半个月,卡洛特项目努力克服了疫情快速蔓延、施工技术难度高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顺利完成进水塔全面封顶,比计划工期提前了25天。4月26日,项目首台机定子机座顺利吊入机坑。此后不到2个月的时间内,项目实现开关站的顺利封顶。7月10日,项目首台主变压器顺利跨境运抵现场,为后期机电安装等核心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可以说,卡洛特项目在疫情特殊时期展现的“中国速度”和“中国品质”令人震撼。
  据卡洛特水电项目方三峡集团介绍,疫情期间该项目公司一边做好施工现场疫情防控,一边克服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的困难,紧盯关键节点,统一协调资源,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三峡集团方面还表示,在疫情影响下,每一个工程节点的推进都包含着参建各方的共同努力,鼓舞着每一个在工程一线奋战的参建者的士气,大家坚信,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终将实现项目的顺利完工。
  卡洛特项目是众多中巴在建合作项目稳健推进的一个缩影。据不完全统计,疫情在巴基斯坦暴发以来,中国在巴企业和机构科学复工复产,主动克服困难,晒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瓜达尔港正式启动阿富汗转口贸易,港口配套的新国际机场建设进入第二阶段,东湾快速路开始沥青油面工程;喀喇昆仑公路二期工程赫韦利扬至塔科特段实现通车;拉合尔橙线地铁项目预计将很快投入使用,工作人员招聘正在进行,列车也处在试运行阶段……
  辉煌的成绩背后,是“一带一路”和中巴经济走廊中方建设者的坚守和逆行。他们当中,有主动把回国机会让给他人的刚刚转正的党员,有9年未在家过春节、长期扎根一线的项目管理者,有背井离乡、奋斗打拼的普通工人,有业务上不让须眉、同时也对家人孩子充满愧疚的母亲。
  2、规划项目塑造未来
  在建项目呈现加速度的同时,规划项目也让人目不暇接。近日,在中巴两国政府高层的见证下,双方正式签署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拉沙卡伊特别经济区项目开发协议。拉沙卡伊特别经济区项目位于巴基斯坦开普省东部,距首都伊斯兰堡约90公里,地处走廊东、中、西三线交汇点,区位条件良好,交通十分便利,是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优先发展的经济特区之一。巴总理伊姆兰·汗在签字仪式上表示,该项目将通过为普通民众带来就业机会,改变该地区的命运。
  巴投资委员会发言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该特别经济区将确保开普省的包容性发展,为当地青年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该国出口增长的同时,还将加速经济和工业发展步伐。该特别经济区第一阶段建设将涉及各行各业,包括出租车、服装、工业、家用建筑材料、日用品、电子电器、汽车和机械设备等。
  另外,走廊管理局近期还发布了连接瓜达尔地区的M-8高速公路建设中重要部分的招标书,其中部分路段的竞标程序也有望加速启动。规划中的M-8高速公路全长892公里,拥有4条车道,将优先建设2条车道,完工后再增建2条车道,从而连接苏库尔-拉尔卡纳至瓜达尔港,极大提升俾路支省广大偏远地区的交通便利。
  今年早些时候,巴国家经济委员会批准了走廊框架下融资规模最大的重点项目——ML-1升级改造项目。巴政府力推的水电清洁能源项目也取得了喜人突破,包括阿扎德帕坦水电站BOOT项目特许权协议签署,巴沙项目大坝标施工总承包合同签约等。
  诸多重点规划项目在疫情暴发这一特殊时期取得重大突破,意义尤为重大。巴基斯坦具有良好的地缘战略位置和资源禀赋,过去几年的走廊建设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巴在能源、基建方面的短板。在疫情冲击下,上述规划项目的突破和落地成了助巴脱困克难的“及时雨”和压舱石。
  3、健康之路守望相助
  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检验了中巴友谊的高含金量。疫情在中国暴发之初,巴政府曾集全国之力向中国提供援助,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此铭记于心。随后疫情在巴暴发,中方投桃报李,与巴人民守望相助。在疫情阴霾尚未完全散去的当下,两国政府、企业等各界力量正加强合作,努力把中巴经济走廊打造为名副其实的“健康之路”。
  据报道,巴方已于近期与中方合作启动了一项新冠疫苗的三期临床试验。巴方相关机构拟招募8000至10000名志愿者,对其进行医学检查后开始接种。巴国立卫生研究院执行主任伊克拉姆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医学机构将对志愿者进行为期12个月的跟踪随访,但乐观估计初步试验结果最快将于3个月内出现。伊克拉姆还表示,在试验结果通过分析并完成批准程序后,疫苗将在5到6个月内投放市场。
  据巴卫生部统计数据显示,巴每日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在6月达到顶峰,日增超过6000例,此后出现下降,截至目前确诊病例总数超过31万,死亡病例超过6000例。
  此外,两国医疗卫生领域企业之间的互动合作也与日俱增。据巴媒报道,近期中巴两国的医疗科技企业签署了共建癌症医学实验室的合作协议。根据该协议,两家公司将共同对癌症救治进行探索和研究,中国公司还将与巴方分享相关医疗技术。可以预见的是,两国企业层面在医疗领域的商业合作将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大地提高合作效率,使巴方私营企业、中小企业有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资本,从而获得更高的商业收益——这很好地呼应了伊姆兰·汗长期倡导的提高巴私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在中巴合作中参与度这一理念。作为未来“健康之路”的中巴经济走廊乃至更广泛的“一带一路”合作的前景,确实值得人们期待。
  4、民生合作普惠民间
  随着中巴经济走廊进入充实拓展新阶段,两国社会层面的互动也在不断深化。巴社会和民众对于教育、就业、扶贫等方面的需求也是双方下步民生合作的大方向。实际上,在促进民生合作、落实社会责任方面,中方项目企业、机构和民间组织一直走在前列,疫情期间也不例外。中方企业多次自发组织派遣医疗队、举办专家视频会议、提供援助医疗物资等,积极支持巴方抗疫。在巴疫情暴发期间,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制定捐赠计划,向巴水电发展署捐赠医用口罩,巴基斯坦华侨华人协会、中国留巴学生联谊会等机构和组织也积极安排给疫情期间的巴困难群众捐款捐物。
  早在疫情暴发之前,葛洲坝集团在巴投资的苏基·克纳里水电站项目(以下简称SK项目)就组织青年员工深入当地的贫困小学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项目青年员工自愿向该校学生捐助学习用品及书本,并计划开展一月一次的义务支教,帮助当地学生学习汉语并了解中国文化。巴当地政府官员见证了该项活动,对中国人民及企业表示了感谢。此外,SK项目部还组织活动向巴方贫困职工赠送食用油、大米、面粉等生活物资,开展“关爱贫困员工家庭 传递中巴深厚友谊”签名活动,在帮扶巴方贫困职工的同时,激励了巴方员工踏实努力工作,在改善自身生活水平的同时为其家乡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解决当地民众生活关切、促进可持续就业方面,中方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尼鲁姆-杰卢姆水电站项目施工高峰期间,巴籍员工人数达8000余人,该工程的实施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一定程度上拉动和推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巴籍员工是项目部施工的重要力量,中方项目部对其加强培养、指导和教育,全面提升了巴籍员工的业务能力和全面素质,同时关心、爱护巴籍员工,中巴两国员工融洽友好相处。该项目部还组织不同岗位、工种的巴籍员工利用工余时间进行“量身定制”的培训,强化巴籍员工的组织纪律观念、安全意识和工作技能,深化中巴员工友谊和良好互动。此外,为强化巴籍操作手技能和归属感,项目上还特别举办巴籍操作手技能大赛以及劳动技能大赛,力争通过竞赛活动,营造学技术、钻业务氛围,打造一支整体技能优良的巴籍操作手队伍。
  可以预见,在后疫情时代,中巴各界人士将继续加大民生领域合作,激发民间潜能,落实社会责任,集中向受疫情影响最大的普通民众释放更多民生红利,在两国人民之间构筑一个真正坚固的、深入人心的、堪为典范的中巴命运共同体。正如习近平主席今年3月17日在人民大会堂同到访的巴基斯坦总统阿尔维会谈时指出的那样:“中巴两国是患难与共的真朋友、同甘共苦的好兄弟。中巴特殊友谊是历史的选择,深深扎根于两国人民心中。”
  (本报伊斯兰堡10月12日电 本报驻伊斯兰堡记者 张任重)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